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,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,一点温暖。—(巴金)
还记得小时候,我特别喜欢夜晚的城市与道路,当黄金色的灯光点亮了整条马路,我心里时常都会浮出「繁华」两个字。每每在高速公路上看见整条路点亮的路灯,就会有一种幸福感;光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,它可以左右你的感受与情境。
灯光在空间设计当中,着实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议题,因为它有着很多的术语:灯具的种类、灯泡的差别性、色温、流明数……几乎谈都谈不完的专业术语。但是其实说简单一点,灯光在空间当中最重要的功能,其实不是单纯照明,而是创造氛围。
氛围与照明的不同在於,照明谈的是需求,例如很多人的家中客厅都会有着一盏主灯,一盏亮、全家亮,用的还是白光省电灯管,空间的确是很亮没错,但是就只是照亮,只是为了让人看得见东西。这是过去社会中的实用主义所产生的价值观念,毕竟三颗省电灯泡可以照亮一屋子,是多麽的经济实惠,而氛围,谈的就不仅仅只有「亮」这件事而已,还增加了「适合的感觉」。
甚麽是适合的感觉? 我试着用很白话的方式举例分析一下,一个属於「恋爱」的空间和「一家人聚在一起」的空间,会有着甚麽样灯光上的差异呢?
恋爱的空间:
空间较为昏暗,塑造出神秘的气氛,使人与人更会小声说话。利用局部的照亮,例如餐桌或是沙发,其他部分就不打光,让人想看清就得更靠近,因此没有直接性的照明,反而更多的利用桌灯或是蜡烛,塑造出点状光源使空间更有立体感,让装饰性照明直接成为空间的重点。
家人聚集的空间:
空间较为光亮,使人能够清晰的辨认彼此的脸,因此选择灯光的颜色更白一点,让人在感受上可以更轻松地大声说话。直接照射的灯光较多,例如直接照明的崁灯或吊灯,也相对让空间比较均亮,当然点缀性的立灯、台灯依然可以存在,但是装饰性质较强。
以上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描述,但是从描述中,有几个重点:
●光线的明暗可以暗示出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无形距离,与私密感。
●光线的色温可以影响使用者在空间中的情绪表现,就像速食店因为色温较白,因此比较容易不自觉放开声量对话;五星饭店的色温较黄,较容易带给人一种高级的氛围,言行举止自然显得收敛。
●直接照明的利用往往使用於空间的均值光,与直接需要打亮的地方,在操作上,往往连结调光器的搭配,来增加均值照明的多变性。
●从设计角度上,真正建构空间氛围的重点反而是点缀式的灯具,例如壁灯、台灯、立灯和吊灯…等等。原因在於这类灯具的光线通常都会有一个中介材质,就像是灯罩或是玻璃,由於灯光往往不是直接照射,因此更容易在空间产生出光晕,用阴影来表现出空间前後关系的层次。
各位可以去观察一下,直接照明与间接的灯带,这种亮度较大的光线设布局比较容易出现在亚洲地区的室内设计。我认为这与亚洲人从前习惯有关,偏好选择日光灯无条件打亮的照明模式,好像不把空间打得啵儿亮就没有安全感。这几年因为室内设计的普及化,有慢慢在改变的趋势。
但是反观西方的室内设计,天花板上时常是连一盏灯都没有出现,就算有数量也非常的少。出现的大多是点缀式灯具,他们将台灯、立灯等等的灯具当成空间的主要照明(建议可以从西方影集去做观察),这样的照明方式更容易强调出空间的局部重点,也更容易使空间的立体感增强,形塑出一般人口中「灯光美、气氛佳」的效果。
我们时常会遇到很多人都会说,把空间打亮才会对眼睛比较好,事实上这个观念未必正确,应该要说,对於工作与看书,重点的亮度一定是必须的,但是对於生活,其实只要是舒适的感受亮度即可。尤其看电视时,让空间亮度温和、不与电视亮度产生冲突,对於眼睛反而会更好喔!
好啦,说了这麽多,我要关灯睡了。
▲在均亮的空间下,人们能够清晰的辨认彼此的脸,感受上可以更轻松。
▲昏暗的空间往往营造私密的氛围,当照明以点缀形式出现,空间中的层次将更为分明。
▲天花板零灯饰灯具的空间照明呈现。
▲局部间照与气氛灯具相互呼应下的空间营造。
▲真正建构空间氛围的重点,往往是点缀式的灯具,例如壁灯、台灯、立灯和吊灯。
▲一盏气氛灯具往往能为空间创造「亮」点。
作者/杨竣淞
开物设计主持人,时尚杂志编辑的逃兵,华丽转身投入室内设计产业。与其到处公关应酬,更适合安静做设计。没有纸醉金迷的设计师人生,不是加班或走走散步,就是宅在家当书虫。书虫当久了…设计也做好几年了…突然想碎念一下关於家的样子……
图片提供/开物设计
↓↓↓↓ 看看杨竣淞的其它专栏文章
【专栏】百万装潢?一张怦然心动的餐桌就够了!
【专栏】把自己的帅气留在生活的弹性里吧!
【专栏】极简,真的是你要的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