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田临斌(老黑) 图/老黑看世界FB
编按:退休後想搬离原本熟悉的地方?异地退休适合自己吗?老家在台北的田临斌(老黑),退休後卖掉台北的房子移居高雄,他发现换个地方居住有更多可能性。而一般人常会考虑到放不下家人亲友,担心离医疗资源太远,他也分享了相关观察与见解。
前阵子在讲座谈到「异地退休」这个话题引起不少兴趣和讨论,我是这事百分百实践者,退休以来都不住老家台北,前5年在北京,近10年住高雄,以下来谈谈个人心得:
2006年在北京离开职场,正值中国城市高速发展,加上即将办奥运,各种日新月异,光怪陆离的现象看得人眼花撩乱,身逢其时乐得不愿离开,几年後,北京的空气、交通、物价等生活条件急剧恶化,於是逃之夭夭。
回台打的算盘是不想人挤人,却又离不开城市的便利和艺文活动,於是悠闲宽敞,联外交通便捷的高雄雀屏中选,附带好处是买卖房屋带来的获利,提供旅行经费,一住至今仍为当时英明决定感到庆幸!
放不下熟悉的人际圈?心理距离近,就不嫌地理距离远
每次谈这些,总会碰上想做类似尝试,却有种种顾虑的人,顾虑包括放不下家人亲友、离不开医疗设施、担心生活不便、害怕不能适应,认为年纪渐长一动不如一静等等。
先说社交圈,进入人生下半场,重点是要让包括家人亲友在内的他人愿意亲近自己,如果愿意,即使住到天涯海角人家都会自动找上门来,但如果意愿不高,却又必须经常见到(因为住得近),不过增加相互厌恶感而已。
不知你有没这样经验?同学朋友经常利用其中有人从国外回台时聚会,形成的结果是住得越远碰面次数越多,住在同城一年见不到一次倒是常事,说明重点不是地理距离,是心理距离。
再说生活,我有一同事,退休後跑到台南後壁买地种菜养鸡,标准台湾乡下地方,距离市场、超商、餐厅、诊所骑车不过一、二十分钟,如果有较重大医疗需要,开车到成大或奇美医院都不到半个钟头。他的农舍一年到头亲友访客络绎不绝,更别提还有新交的在地厝边邻居。
想说的是,台湾岛内,除了极少数例外,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「乡下」,如果我同事住的地方叫偏僻、孤独、不方便,那多数欧美退休人士可说都住在不毛之地等死了!
台湾和欧美退休人士的最大差异 可能是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
说到欧美,年轻人因为就学、就业,挤在大城市无可厚非,退休人士则大都选择离开昂贵、生活品质不佳的大都会,移居物价较低廉、气候较温暖、空气较清新的地方。如美国人退休後搬到银发天堂佛罗里达、亚利桑那等州,澳洲人往北边的昆士兰跑,北欧人往南欧去,日本则有不少人移居东南亚国家。
台湾却似乎不分男女老少只有一个理想地址:台北!「天龙」之名显然不是浪得。国际大城房价被全世界推高,台北则纯粹被本地人炒到世界第二(房价/收入比),现象独一无二。这也是我当年回台,本想在台北置产却觉得不值的原因。
换种说法,对照美国,台湾的纽约在台北,台湾的佛罗里达还是在台北;再看看纽约蛋黄区曼哈顿的老人比例有多高,台北蛋黄大安区的比例又有多高?我不知道统计数字,但我老家在大安区的国民住宅,社区里轮椅加外劳随处可见,这麽多退休老人住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,难道只有我觉得有问题?
最常听到银发族离不开台北的原因是「医疗」。我觉得似是而非,佛罗里达不是原来医疗就发达,是银发族聚集多了,需求自然吸引供给。台湾的怪现象更多是归因於房价、家庭关系、生活圈,甚至阶级意识、面子等。
可能台湾和欧美退休人士最大差异是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,这点和经历有很大的关系,年轻时曾因学业或事业而移居异地的人,进入人生下半场适应力较强。但如果缺乏这方面经验,现在开始也不晚,世界很大很有趣,只要愿意主动敞开胸怀,绝大多数人都会同理相待,真的!
依上述,确实有2种人不适合异地退休,一种是健康太差的人,原因不需多说,另一种,也是大多数,是对人和环境较依赖的人,而这点可经由跨出舒适区改变,但如果真的不想改也没关系,凡事有得有失,人贵在自知。
说那麽多,不是建议你明天把房子卖掉搬到荒郊野外,而是要你不要把居住地想成无可改变的理所当然,有时转个念海阔天空,异地退休能够创造的可能性经常超出想像,某人因此得以搭邮轮多次环游世界就是其中一例。不要听别人建议,尤其不要听我的建议,但请务必聆听发自内心的声音!
(本文摘自田临斌(老黑)着,《老黑的FIRE生活实践:财务自由,实现自我不是梦》,时报出版)
2022/02/16
此文对你有帮助吗?50+全站免费,但需要您的赞助,支持好内容制作
→https://pse.is/3hg64d
实践梦想的第一步「50X50梦想计画」
→https://pse.is/3gf6fx